何崴,1973年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硕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三文建筑工作室创始人,德国Professional Lighting Design杂志中文版执行主编,是中国当前最活跃的建筑师之一,同时也是资深媒体人,灯光艺术家和独立策展人。
何崴长期从事建筑、城市、艺术、灯光等跨领域研究和创作,在国内外发表数十篇论文及多部著作。近年来,持续关注中国乡土建筑和乡村的复兴,其代表作品曾获住建部田园建筑优秀作品一等奖、中国建筑创作奖银奖、2014WAAC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大奖,2015台湾金点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大奖,美国HD Award民宿/经济类酒店类大奖、英国Blueprint Award奖等十多项国内、国际奖项,刊登于美国Architecture Record,英国剑桥大学arq(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等多家国内外权威媒体上,并多次参加包括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中国设计大展、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内的国内外设计和艺术展览并获奖。
何崴的设计强调新建筑与原有建筑,所在环境的关系,设计概念往往从所在地的地理、自然、人文条件,以及原有建筑的独特性出发,将新建筑与所在场地进行有机融合。何崴善于从地方传统建筑和建构逻辑中提取素材,并转化为当代设计语言。
编辑:贾楠
建筑设计: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何崴
建筑设计团队:赵卓然、李强、陈龙、陈煌杰、汪令哲、赵桐、叶玉欣、宋珂
上坪古村,地处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是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上坪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部分村民为杨姓,族谱记载是汉代太尉杨震的后人。村落现有格局完整,两条溪流绕村,并在村口汇聚,形成完整的风水格局;村中有多处省级文保单位,如大夫第、杨家祠堂、社祖庙、赵公庙等,此地民风淳朴,历史上也出过很多文人,据传朱熹也曾到过上坪,在此地讲学,并留下墨宝。因此,上坪有“书香水村,明水绕古村”之名。
上坪村地图
水口区域总平面图
村口节点的改造是上坪古村重要节点建设工作的一部分,同步进行的还有杨家学堂区域和大夫第区域。因为是历史文化名村,所以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设计团队没有采用常用的修旧如旧的方式,也没有赶时髦的进行民宿的打造,而是挑选了村庄中若干闲置的小型农业设施用房,如猪圈、牛棚、杂物间、闲置粮仓等进行改造设计。植入新的业态,补足古村落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为村庄提供新的产业平台是此次工作的重点;而基于在地性,乡土性,同时强调建筑的当代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是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这些的基础上,设计团队还要为村庄提供后续经营的指导,设计乡村文创产品,以及相关的宣传推广,可谓从产业规划到空间营造,再到旅游产品和宣传推广的一条龙服务。
上坪古村水口区域航拍
场地情况:位置重要,但状况急需改善
村口是古村的水口,也是村民祭拜祖先、神灵的地方。村口原有建筑包括:社祖庙、杨家祠堂、廊亭、以及烤烟房和杂物棚;古桥、玉兰树,荷塘是村口主要的景观元素,它们与古建筑一起构成了该区域的基本风貌。除社祖庙、杨家祠堂外,原有建筑并不理想。廊亭是1980年代农民为了把守水口(因为当时修建机动车道,破坏了原有的风水格局)草草兴建的,主体结构为毛石垒砌,厚重、粗劣,且封闭的形态既不利于内部的使用,又阻隔了入村时候的视线,急需改造。烤烟房和杂物棚位置显眼,但长期闲置,也是消极的元素。
除社祖庙、杨家祠堂外,原有建筑并不理想。廊亭是1980年代农民为了把守水口(因为当时修建机动车道,破坏了原有的风水格局)草草兴建的,主体结构为毛石垒砌,厚重、粗劣,且封闭的形态既不利于内部的使用,又阻隔了入村时候的视线,急需改造。烤烟房和杂物棚位置显眼,但长期闲置,也是消极的元素。
设计任务:补充服务设施,重塑村口场域
村口是进入上坪村的门户,也集中了若干古迹和景观元素,但缺乏旅游服务设施,供游客歇脚、餐饮。原廊亭位置非常重要,它既是入村第一眼看到的构筑物,也是连接杨氏祠堂和社祖庙的中间点,但原有建筑无法满足这些诉求,急需改善。此外,如何将场地中的闲置建筑进行整合,再利用也是此次工作的重点。
修建过程
改造手法:古中带新,艺术介入
并不刻意的追求复古的形式,也不使用过于现代、城市化的形态,村口节点的几个新建筑希望在保持在地性的同时,在局部呈现新的气象,从而使新建筑身兼古与新的双重个性。
上坪古村水口区域改造后全貌
上坪古村水口区域改造后全貌
廊亭:将原有的封闭的毛石廊亭拆除,用木材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更为通透的廊亭。它既要满足阻隔视线,锁住水尾的传统格局,又必须让坐在廊亭里的人可以看到周边的景色,过往行人。设计师在采用传统举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外立面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利用格栅形成半通透的效果,并在半高的位置开了一条通长的“窗”,形成框景。这种形态乍看很现代,但细看又能从中看到唐宋时代中国建筑的影子,也从另一个角度回应了上坪村传说中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历史。廊亭中当地居民自发供奉的神像被妥善的保留好,并重新安置回新建筑原有的位置上,设计师希望通过对原有信仰的尊重,使新廊亭与老廊亭建立一种传承关系,也让当地人更容易的接受这个村中的新成员。灯光的处理,进一步加强了廊亭作为村口精神性的符号功能。夜晚,从远方归来的村民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廊亭中的灯光,它引导着人们回家的方向。
廊亭
春日的廊亭
廊亭内的鱼灯装置
彩云间:建在原来场地中杂物棚的基地上。它是一个不大的小房子,基本保持了当地的棚架的格局,半高架约1.5米,人在其间,可以从高处俯视面前的荷塘,从而完成村庄整体格局中的“观水”主题。建筑的功能是水吧,设计师希望它成为村口供人歇脚的场所。因为空间不大,所以内部格局不复杂,就是一个简单的方盒子。面向村庄的立面,采用了中轴的木窗板,使内外空间形成灵活多变的可能性。窗板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一侧油漆成七彩的颜色,这样无论是远观,还是在室内,建筑都平添了一抹妩媚。设计师希望,这个新的服务设施能为古老村庄带来一点戏剧性的“冲突”。
彩云间:灵活多变的木窗扇立面
彩云间室内
烤烟房:作为当地农业的传统工艺遗存,烤烟房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价值,可以满足城市人对传统制烟工艺的好奇。但设计团队并不希望把改造工作停留在原有工法的简单再现上,一种艺术的手法被引入,通过一个光和色彩的装置,烤烟房被塑造成对中华农耕文明,及其紧密相关的太阳的歌颂。阳光被分解和强化为彩色的光,从天窗照入室内空间,奇幻的光影效果为简单的空间提供了浪漫的色彩。设计师希望这里成为一个仪式性的场所,通过反映太阳的艺术装置,现代人可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烤烟房内部的彩虹艺术装置
烤烟房内部的彩虹艺术装置
烤烟房内部的彩虹艺术装置
烤烟房内部的彩虹艺术装置
烤烟房内部的彩虹艺术装置
烤烟房彩虹装置概念剖面
烤烟房及彩云间平面图
项目名称:上坪古村复兴计划之水口篇
项目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
业主:溪源乡人民政府
设计面积:27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6年8月-2016年11月
建造时间:2016年11月至今
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照明设计团队:张昕、韩晓伟、周轩宇、牛本田
室内施工图设计:北京鸿尚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摄影:金伟琦、日月蓝草
热点阅读:
遇见一束光的设计
隐于自然间与历史间的禅修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