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广告

【A+直播】“阅读艺术”设计沙龙

        今天的主题是“阅读艺术”,我们现在有请王璐为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建投书局要做这样一个流动书店。


建投书店投资有限公司品牌经理王璐


        王璐: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能来参加建投书局和自然之道联合主办的“阅读艺术”下午茶活动。建投书局是一家以人物传记为主题的书店,目前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都有分店。我们不希望把书店做成单调的、冰冷的,只是一个卖书的场所,我们希望做一个有温度的文化空间,让大家能够在这样一个空间享受阅读、享受与文化相关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都市中生活和工作的人,每日穿梭于写字楼之间,其实是有很强的文化需求的,但是却很难真正找到时间走进一家书店静下心来阅读,所以我们来尝试做一家快闪型的书店,在没有时间去逛书店的时候,我们把这样一家有温度的书店开到生活中去,让大家每天下班之后都可随时享受纸质阅读,这是我们的理念。这家流动书店是我们的第二站,第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建投书局流动书店与大家见面,也希望大家共同关注我们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贾立:其实艺术设计沙龙是自然之道巡回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每次展览期间我们都会邀请艺术家、设计师还有手作者在一起喝茶聊天,交流一下最近的想法。这次的主题是“阅读艺术”。其实对我而言,文字和书籍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字里行间给我带来的印象会留在身体里面,跟我的经历、人生发生关联,最后能汇聚成一种感动,这个才是阅读带来的快感。和我们欣赏各位艺术家的作品的感觉是一样的,也是通过阅读的方式,重新看到自己内心或者是对作品的反观,对自己以前的经历和阅历的一种重新的反思,通过作品给我们带来这样的美感,这也是我对艺术阅读的理解。同时,我希望今天每位艺术家为观众推荐的书籍,可以让大家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艺术家的思维形式和作品形态。今天很开心邀请到这么多艺术家,和我们一起坐在这里聊一聊,对于我也好,对于藏家也好,对于观众也好,都能感知艺术家创作之外的一些维度。



       杨春:其实图书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都有接触,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未来的生活,图书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认为,图书是用来阅读的,其实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感知,是一种对未知内容的渴望,或者是对另外一种自己不熟悉的维度的的探索,这些都可以统一理解成阅读。图书包罗万象,我们古人就说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际上就在告诉我们,通过读书可以感受到很多的未知。就像艺术创作一样,我们也是在探索一个新的角度、新的话题,我一直认为艺术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是提出更新的角度和更不一样的维度,给人一种提示。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和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我们身边的艺术作品非常多,让你眼前一亮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为什么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已经看惯了的东西,他可能很美,天天看却也显示不出新意。阅读与艺术的共同点在哪里?找一个自己不曾有的未知,找一个能探索到的全新的自我,去感受你的生活,你的未来。



        贾立:您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特别有感受,当我看到一件作品的时候,他能够让我跳出自己的框架去思考自己以前所思考的事情,这个是让我感到最兴奋的事情。就像我们看书是一样的,刚才的这个话题让我觉得艺术、文学是共通的。问一下杨春老师,您背后的这幅作品,应该是拍摄的老墙对吧,请跟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心得。

        杨春:在拍这一系列的作品之前,我从来没用摄影的形式做过创作,这是唯一的一个系列。灵感来源于我在江浙老村落看到的斑驳老墙,很漂亮,当时只是随手拍了一些笔记,拍着玩儿,觉得它很美,没有考虑太多。等我回来之后再看这些片子,越看越有意思。我的思维并没有放在墙本身上,而是在思考,墙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现在生活在都市里,每个人最常见的不是自然而是人为的东西。我儿子是自然博物馆的小讲解员,我经常陪他去,他最喜欢讲的就是古爬行动物的展厅,讲那些恐龙,这件事给我的感受挺深的。我们纵观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存在的生物有很多种,在恐龙统治地球的时候,他们是最高等的生物,有1.5亿年的时间,而反观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几千年。我们自以为是高等级的动物,以地球主人自居,其实我们并不是,只是地球的一个过客。从这个角度再看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墙”是我们给自己设置的与自然的界限,墙里面是人的世界,墙外面是自然的世界,墙是人与自然的隔阂。但是我们再去反观这些墙,它们是人垒起来的,它又反作用于自然,被雨打日晒,斑驳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成为人与自然的共同创作。所以“墙”在我的作品里是一个很矛盾的元素,很有趣也很好玩儿。我用简单的镜像把墙呈现出来,加上我的观点,给它构架成全新的形象,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这一系列作品。



       贾立:非常感谢。刚才提到了恐龙,提到了地球,提到了我们人类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其实我在看窦付坤 老师的作品的时候,也有会产生这样的一些想法,因为窦老师特别能把我们的所熟知的一些书做成艺术品,这次的主题确定之后,我第一个就想到了他。

        窦付坤:我的这些书最早是叫“石之器”,近期跟一些国内知名的评论家一起讨论,决定改名叫《经典之破》。我所展出的这些书都是非常经典、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做了一系列的作品,希望把纸媒的状态改成材质。我们每天都要阅读,每天都要看书,从小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做这批作品的时候,感觉非常有意思,当时爬山看到一批烂石头,我就在思考怎样利用这批烂石头做出作品,最终决定做成书。现在做了两百本,我的最终计划是做一千本,大大小小的都有。



        贾立:第一次见到汝果的品牌是在薄荷村的一次party上,当时就特别喜欢岳老师的作品,因为作品和自然的属性结合的非常完美,有幸这一次邀请到您,和我们分享您的新作品。

        岳清波:每当我看到国内外的珠宝首饰店的时候,我就在想,钻石、黄金构成了珠宝的主要材质。我个人喜欢大自然,喜欢旅游,喜欢石头,喜欢动物,我就在思考能不能把自然的一些元素用在首饰上,用一种方式分享给更多人,变成戴在身上的配饰,变成富含情感的作品。其实最初的作品都是我对自然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也包括生活里的一些插曲。现在就变成喜欢把自然的一些元素,甚至别人想象不到的东西,转化成一些饰品。目前服务了国内两百多家的服装品牌,我们使用了天然的木头,石头还有青苔、水、头发、纸、煤炭、土壤等,把自然界的元素提取出来,在每件作品里寄予不同的情感和故事,也是个人感情的一种表达与宣泄,现在我们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可以看到。很多粉丝会给我带回一些特别的礼物,我会把他们变成饰品,有纸、旧砖、海底火山泥、头发等。有很多不可能的东西,我们通过艺术的手法实现,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装装饰,而是寄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把自然元素佩戴在身上非常有情怀,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阅读”。



       贾立:听到了窦老师的讲述,让我想到朱丽越的一个作品,大家可以看到就在画纸上,叫做“如梦一幻”,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里面。让朱丽越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对阅读、对艺术的感受。

        朱丽越: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书时候的一些故事。在我上学的时候,大家还是很愿意读书的,甚至会有一些攀比的感觉,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意味着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大家会在自己的床头放一个小书架,里面是当下最时髦的书籍,非常有意思。在那个年代,我们把读书看做一个格调的标准,阅读的意义也更深刻。而今,所有的知识变成碎片化,类似的内容非常多,人与人之间的想法也变得越来越相似。工作以后,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少,最近因为一些听书的软件才重新捡起了这个习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对于我个人而言,和杨春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也喜欢自然博物馆,最爱的读物是《昆虫记》。人类的历史毕竟相对短暂,人的想法更容易理解,而那些植物与昆虫则充满了神秘,让你想去知道更多,沉浸其中,这也是我的创作之源。我喜欢玻璃是因为它很美,它的呈现方式千变万化,可以表现自然甚至超越自然,让我能够表达更多的题材。所以,阅读对我而言,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冲击。



       贾立:姜老师是一个特别棒的媒体人,她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我们之前的交集也比较多。在接触中我们发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呈现生活多样性的一种方式。不光是设计师,媒体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解读方式,我想听听姜老师,对当下的阅读的一种理解。

        姜静:说起阅读,我觉得其实挺伤感的,因为我是从大学毕业就开始做出版业,做跟纸、跟印刷、跟出版相关的杂志。但是在我做了十五年之后,现在我没有一个出版物可做了,我们现在在做新的媒体,有微信、有电视、有网站、有视频,唯独没有出版物。其实,它在我心里一直是一种情结,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喜欢捧一本纸质的书,去看他上面的字。但是这也是时代的变化,我们也不能悲伤地停留在原地不动,其实只是阅读的形式改变了,但是阅读这件事还是在延伸。对于阅读的这种情感,我会一直传递给身边的人,包括我现在做微信平台也是秉承着要原创、要高精、要有深度的这种宗旨,还是想保留住对阅读本身的敬畏感。



       贾立:笑今老师的作品,能够让我产生跟阅读文学作品很像的状态,在你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无所不能,感受到空间、时间、文化,包括历史,我之前从不认为一个传统的作品可以传达出这么丰富的感受,表达这种多维度、多空间的状态,也想问您一下,应该怎样去阅读您的作品。

        王笑今:谢谢贾立、高音做了这么好的一个活动,形式很活泼。先说说我的这张画。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画会这么写实,这么具象,因为现在这样的画家越来越少。摄影的存在,让具象绘画的领域越来越窄,让画家们不得不拓宽自己的观念。这幅画,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具象的感觉,它是改编自安格尔的名画,把两百多年前被称为法国最后一个古典主义大师的作品改编成了一个中国女人,这幅画除了动作、服装没变,其他的都变了,道具变了,人物变了,形象变了,完全变成了中国风情,这幅画的思路就是把东方和西方的造型进行比较。今天的主题是阅读,其实就像这幅画,当代作品是需要解读的,你不解读别人就不会理解你为什么要这么去做。这种解读也可以理解为另外一种形式的阅读,我们阅读的是视觉作品而不是文字作品。其实我本人很喜欢看书,但是自从有了微信,我看的书就少了,以前的每天晚上,我入睡之前都是抱着书的,现在却没有这种习惯了。我很认同姜老师的观点,阅读本身并没有消失,只是阅读的形式改变了。但是,当你面对书籍和电子设备的时候,你的心境是不一样的。电子书籍没有办法让你的内心安静下来,你的思维是始终保持活跃的,因为可能会有突然的广告和其他的通知,屏幕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来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办法沉下心来欣赏一部作品。而书籍,在你拿起它的那一刻,你的内心就瞬间安静下来。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还是呼吁大家向纸媒回归,因为阅读已经变得越来越奢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