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师从王澍教授,组建成立了尌林建筑事务所,并担任主创建筑师。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以来,全国涌现出了众多的美丽乡村示范村,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当地人们提高了幸福指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设计师陈林走进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马儿山村,这里常年青翠碧绿,气候宜人,不仅可以观赏颇具代表性的土家族风格建筑、体验当地特色温泉沐浴,还能领略浓郁的乡村风情文化。
01 建设美丽的家乡
业主吴先生是张家界马儿山村土生土长的原住居民,后来因工作关系常驻在张家界市区里,热情好客的他经常邀请朋友品茶聊天。吴先生每年都会拿出时间自驾旅游,尤其对杭州和莫干山的特色民宿记忆犹新,渐渐地萌发了要在老家马儿山村建造民宿的想法。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设计师陈林,两人一见如故,并且理念相同,很快便一拍即合的开始了马儿山村的民宿设计——林语山房。
02 打造张家界第一民宿
吴先生非常认可陈林的专业性,并且十分信任,在设计过程中也不强加太多想法,放开手让陈林去做。
施工现场
在建造的过程中遇到了施工队不专业和节省造价的问题,陈林希望保证效果的情况下控制造价,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做了多种比较,想办法既能达到效果又能省钱,还帮吴先生提供了很多价格低、质量好的材料供应商。
原场地上是有两个木结构的烧烤亭子,整体建筑是一体化设计新建,不是旧房改造。因此场地的现状利用和边界成为了重点解决的问题。
03 远山是一道被隐藏的风景
陈林在刚接触到项目场地的时候,并没有太兴奋。当时正值冬天,周边的树只剩下干枯枯的枝杈,旁边有不同时段建造风格各异的木结构建筑,有一片水景中间种了几棵树,场地一边高一边低,北面紧挨着一户农户,在一层基本看不到对面的远山,对于一个民宿项目来讲这样的场地条件绝对不算好。但是怎样让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场地,做出一个好的民宿,陈林花费了很多心思。
陈林利用场地的高差关系做了一个半开放的架空空间,可以做各种活动,同时将原有的水景引入建筑,随着室外台阶逐级流下,形成小瀑布。场地中所有的树都保留下来,有的地方有大树,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就退让,让近处的树木变成近景,引入到室内。远山是一道被隐藏的风景,刚进入民宿看到的很模糊,但是越往上走就被看的越清晰,到达顶层大套房,视野绝佳,远山全景便映入眼帘。
04 就地取材节约成本
民宿的建设主要使用了两类材料,一类是在地化的材料,像毛石、青砖、土砖、水洗石、水磨石、老木板、老石板。另一类是现代的材料,像木模现浇混凝土、碳化松木、碳化合成竹、瓦伦玻璃、水泥肌理艺术涂料、非洲柚木等材料。用在地化的材料主要考虑到方便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当地工匠易找,技艺娴熟,比较好控制材料做出来的效果,在地性和文化性内涵也会通过材料有所表达。而现代性材料陈林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怎么跟在地化材料做很好的搭配和组合也非常的重要,材料运用的好是既能体现民宿的现代设计感,也能把当地的材料用的很现代,甚至是很时尚,这个度的把握及其关键。
民宿处于张家界马儿山村,是典型湖南乡村风貌,农居散布山脚乡间,顺地势山势而建,村子在背阴影面所以是坐南朝北,民宿也顺习了这种风土,顺地势高低而建,朝着远山景观面打开。当地少数民族村民都非常的淳朴,过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大的节日还会穿着他们的传统服饰表演节目,民宿中借鉴当地风俗设计了很多可以围炉烤火的场所,客人和家人都可以聚在一起聊天烤火,有一种轻松的家的温暖感。
“远山近林,情感共鸣”是陈林在民宿项目中的核心概念,找到项目地最核心的资源,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贯穿其中,自上而下,由内而外,自始至终。
项目完成之后,这种远山近林带来的体验感完美的被呈现出来,在空间中使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来与环境互动,有的是半户外的体验,横向框景,不同方向;有的是连续横窗,被近林包裹;有的是方窗长窗框景,远山像一幅画。当然体验一定要身处其中,亲身的体验远比文字和图片描述来的更真实。
陈林——为张家界马儿山村代言
马儿山村离张家界主城区约25分钟车程,相较于张家界景区,这儿的山虽不是奇峰却也林木葱茏,加上零星散落于山坡田野间的民居,别有一番野趣。
马儿山村原居民以土家族为主,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变得更有一种独特的风情。村里以龙灯文化为典型代表,经常开展舞龙灯、唱花灯、对山歌、摆手舞等民族文化活动。
Q:自宅和民宿的不同之处,在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认为空间设计是可以不需要从功能本身出发的,很多设计理念和原则跟功能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关系,功能只是区分出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方式,是建筑师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建筑设计是一项多维度的设计工作,功能和使用者只是考虑因素中的一个。
Q:在乡建项目中,如何解决“土”的问题?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有意思,有时候“土”和“不土”真的也就是相差毫厘之间,我们经常做乡村项目,必然会要面临这个问题,如何做出来的设计“不土”,但又能跟在地文化,地域特点发生关系,如何进行“转译”就变得极其重要。转译实际上是需要对文化的核心有深刻理解的,不能停留在表面,单纯的模仿形态和形式就会变成“土”,关键还是在于理解其意,从乡村中抽离出最有价值的东西。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我们需要重新去解读我们的设计需要给乡村带来什么,用什么样的新手法、新方式、新策略去解决问题,用什么样的新审美去看待乡村,给乡村带来新的面貌。
Q:在乡建项目中,如何处理低成本和可持续性问题。
在实现建筑效果的同时尽量去降低项目的建造成本,考虑建造的生态和可持续性,这是我们事务所在做乡建项目中一直坚持的一个设计原则。做乡建项目,我们首先会在设计上就充分考虑到当地施工条件限制、工艺限制、技术限制、交通条件不便等限制性因素,尽量选用当地材料、回收材料、低成本有机材料。利用低技工艺,让当地工人可以实现建造。同时根据交通的可达性选择建造方式,结构形式。交通不便利的地方,部分建造考虑工厂批量预制,方便人工搬运,小构件现场拼装。也会考虑更多的利用现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尽量少的去大动干戈,破坏土地,同时也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