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广告

我的家乡我代言之一分为二的苏州合院

俞挺

建筑师,美食家,专栏作家。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博士、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Wutopia Lab创始人、Let’s talk论坛创始人、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联合创始人、FA青年建筑师大奖联合创始人、第三届中国艺术展暨公共艺术大展策展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联合指导教师、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社区规划师、徐汇区枫林路街道社区规划师。2013年俞挺与闵而尼创立于上海的Wutopia Lab,是一个以复杂系统这种新的思维范式为基础,以上海性和生活性为介入设计的原点,以建筑为工具,从而推动建筑学和社会学进步的建筑实践实验工作室。

案例展示案例详情



编者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休闲农庄的规划出现了许多“空心村”,大量房屋闲置,无人居住,这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在江苏省太湖新城范围内的上林村,村民将空置的房屋利用起来,成立民房专业合作社,以此为基础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将上林村打造成集乡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和现代农业与一体的“太湖新城后花园”,成为这座新城发展的重要生态组成部分。今天,让我跟随建筑师俞挺一起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西林渡。





01  林渡暖村的第一个样板建筑


        由建筑师俞挺主笔设计的林渡陶庐民宿在太湖之滨的西林渡村落成开放。民宿是由同程旅行旗下景程文旅投资并由陶庐品牌民宿运营管理的,属于同程旅行与横泾政府共同打造开发的乡村振兴项目林渡暖村里的第一个样板建筑。




        看基地那天天气极好,俞挺沐浴在金黄色的冬日里居然有些醉意。想在这样安静且干净的村子里无所事事的发呆,对于他这个疲于奔命的中年人来说是多么有吸引力。他希望伴宅能够表达这种轻松又一丝慵懒的状态,而不是处处斤斤计较的精确。





02  伴宅的由来


        伴宅是对原基地的已经危房状态的房屋修缮改造,建筑师是不能改变建筑的平面轮廓线。有趣的是苏州的郊区农村建筑并不是合院,而是一个反C的布局,看上去是合院的一半,这个一半激发了俞挺的灵感。他决定把西立面设计成剖面而暴露出内部的空间组织,伴宅仿佛是把一个完整的合院一分为二,而留下的一半房子,这是伴宅Section homestay的由来。看得见的半宅和看不见的半宅才是完整意义的伴宅,一个典型的苏州合院。




        俞挺决定把建筑的外轮廓线看成一个连续的有厚度的外壳,外壳从墙面到屋面的厚度控制在相同的300mm,要在西立面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个剖断。为了保持这个连续的剖断,屋顶没有使用江南常见的青瓦而是用白色铝盖板保持在视觉上和白色墙体的连续性。考虑到坡屋顶自由落水同时不能破坏剖面的连续,就特地在檐口设计了一个白色金属批水,帮助雨水抛离墙面。




        把建筑内部看成是腔体。任何腔体都不会像现代建筑那样被各种功能空间挤得满满的。于是他决定释放首层空间,模糊室内外的界限,把首层定义为腔体里的空。它可以用来休息,展示或者喝点什么。二楼以上的民宿空间,把他们看成腔体里的器官。把每一个房间都看成独立的体积(器官)而不是把所有房间包括走廊看成一个统一的体积来安置在这个腔体之中。




03  晒谷场的秋千


        民宿有6间房子,就是6个体积。鉴于俞挺对农村为数不多的记忆是学农时农场晒谷场的秋千。他决定在视觉上创造房间如同秋千是被悬吊起来,去填充腔体的。它们要在剖面上体现悬挂在大空间的首层上方,如果有些微微摆动感就更好了,但这给结构和设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形式,来经济性地解决首层公共活动要求大空间与上部悬挂的民宿空间之间底部轴网错位的矛盾,在二层楼面采用钢筋混凝土悬挑梁加挂板,三层则外承重砖墙内收,最后在屋面钢筋混凝土板与外承重砖墙通过宽扁圈梁错位连接的方式帮助建筑师达到了在西侧剖立面上展示一种悬吊以及外壳和内腔体积具有空隙的效果。




        从西立面进入建筑前,就可以在这个似乎被切开的断面上隐约洞悉这个建筑的组织结构。





04  刻意消失的猪圈


        原建筑北侧有个独立的方形的猪圈,现在是餐厅的包间。俞挺没办法把它和主体建筑在视觉上连续成一体,于是决定用反射的不锈钢板作为外立面通过吸收周围的景色来让它消失,从而保证主体建筑的完整独立。





        其他三个立面以及屋面维持了封闭感来强化外壳的视觉特征以及整个建筑的体积感。其中东立面作为山墙尤甚,不过东立面临水,于是设计了一条长达16.4米沿着楼梯到达二层的长窗,这样窗外的风景便如画卷徐徐在游客的行进中打开。长卷不仅在水平方向跨过柱网,而且在竖向跨过楼层。结构工程师只能通过承重构件剪力墙竖向尺寸变化和窗顶以下范围墙体内收,做到不影响带窗的连续性。并在跨层处楼层结构主梁沿窗顶设计成竖向折梁,满足了长窗跨层连续的效果。




        长窗在东立面太具有控制性,甚至有些生硬。俞挺临时决定改一下设计,把长窗的窗套做了延伸,顶板伸长到北立面后折而落地,南窗套板直接落地,两者之间的涂料在肌理和颜色上和主墙面用材形成一个细微的差异。重新设计了东立面排水口和厨房以及二楼公共休息区窗子的窗套。它们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要强化东立面的封闭感。






        首层的地面包括庭院地坪,统一使用了黑色火山岩,用意是将屋顶的黑色用于地坪。避免彻底的白色,黑色地坪也成功地将二层空间以及外壳和地面剥离开而强化的悬吊体验。






        院子和窗子看成民宿这个连续的外壳上被凿出来的洞口。可以坐在阴影里,看着光线从洞口倾泻而下,一切都很安静。南面白色小院子里的紫薇则把这种安静变得生动。






        这个白色的房子在效果图上会让人觉得有些不江南,但建成后从鸟瞰来看,并无违和感。事实上吴冠中提炼的那个三分黑七分白的江南视觉已经离我们有些远了。不仅房屋形制改了,甚至屋顶的青瓦也被当地居民放弃了。当代的江南有些斑驳,而吴冠中的那个江南则在记忆中。俞挺选择完整的白色不过是想做个减法,去消弭那个斑驳的江南的迷乱而已。在三楼的客房选用了红色,则是他的另外一种遗憾。如今江南的普通人饭桌上都充斥着白酒。袁枚热爱的黄酒几乎消失在主流的江南饭桌上了。黄酒虽然是米酒,但用麦做曲,所以呈现琥珀色。西林渡村有过相当知名的酿酒历史。于是用了酒糟的红色来粉饰了三楼的两间房。算是对某些消亡事物的倔强表达。






       俞挺没有在房间安置电视机,是因为从他自己的体验出发想营造一种静默的气氛、颜色、光线、封闭感,对风景的限制性使用。在日常中声色太过丰富以至于心神不安。他希望在这里外挂的设备都可以暂放一边。阳光会微微灼热你,空气有些缓慢,偶尔有些虫鸣。或者可以懒洋洋地无所事事,然后有了兴趣,这万物为何静默如谜。










俞挺——为上海思南书局代言


        俞挺的家乡就是上海,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可能他和大家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有所差别,但是也不妨来老上海看看。因此推荐他设计的书店,上海思南书局和上海思南书局诗歌书店,都值得一看。

        思南书局 Sinan Books:





       思南书局诗歌店 Church in Church:




图片由设计师提供



Q:请您分享一些在乡建项目中的经验和方法?在当代和乡土之间如何找到平衡?是否刻意添加“网红”元素,关于“网红”设计有什么样的看法?

        这3个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问题,我统一来回答。平时我们总是把当代和乡土给分隔开来,认为乡土就代表了传统和过去,甚至还会出现部分关于落后的描述。而相对应的,当代就代表了先进、潮流等等。人们在这种两元化的思维下就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先进与乡土”等的对立面,然后再加入一些道德情绪,便将着两元彻底地割裂和对立起来。这便使人们形成了一个乡村无法创造精彩的一种固定思维,成为一个枷锁。

        其实随着现代时代的改变,城市和乡村因为有了互联网,信息得到了广泛传播,通过信息的分享也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之前那种刻意地去塑造城市有的而乡村没有的,乡村有的而城市没有的,这种因地理而造成的区格,其实在互联网上已经被打破了。这也正提醒了我们要重新看待乡村,如果我们还是把乡村看成城市的补偿,比如在城市里节奏快,工作紧张,所以来到乡村来舒缓,城市里没有好的空气,所以到乡村来呼吸....如此这样把乡村看做是城市的替代品、补偿品,是没有办法真正地将乡村振兴。但如果我们把乡村看做是一个不同于城市的,显示当下不同生活和工作状态的一种类型,而并不是城市的附着品的话,那么我们看到的乡村就会两样。如果我们在乡村里创造一个建筑,这个建筑会让城里人觉得即便是放在城市里也会非常的当代和先进,但又无法脱离乡村背景,放在城市里会呈现出陌生感,那么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乡村建筑。

        所以认为我们要把乡村和城市看做是一个当代生活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并且是平行、并重的。在乡村去创造一个真正符合乡村的当代建筑,不应该只追求那些所谓的形式符号、材料符号,夯土、白色涂料、木质结构、坡屋顶....而是需要彻底地从生活的需求出发,从人在社会中的焦虑出发。没有人类学训练背景的地域主义都是形式机会主义,想要真正创造乡村,振兴乡村,需要的是真正发现乡村对于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基因和生活基因,在此基础上的创作才可以算是合格的。然后才会变成所谓的“网红”,才会变成大家真正所关心的,“网红”是创作内容,而不是创造形式。




俞挺
建筑师,美食家,专栏作家。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博士、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Wutopia Lab创始人、Let’s talk论坛创始人、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联合创始人、FA青年建筑师大奖联合创始人、第三届中国艺术展暨公共艺术大展策展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联合指导教师、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社区规划师、徐汇区枫林路街道社区规划师。2013年俞挺与闵而尼创立于上海的Wutopia Lab,是一个以复杂系统这种新的思维范式为基础,以上海性和生活性为介入设计的原点,以建筑为工具,从而推动建筑学和社会学进步的建筑实践实验工作室。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林渡陶庐民宿
设计公司:Wutopia Lab
主持建筑师:俞挺
项目建筑师:黄河
设计团队:李子恒、庄寅霏(实习)
深化公司: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深化团队:祝宇梅、胡文晓(结构)、石佳莹、毛浡、茅娅倩、王粲、于兵、沈睿
照明顾问:张宸露、尉诗羽、陈幸如、刘雪怡
植物顾问:刘悦来、谢文婉   
项目业主:景程文化旅游发展(苏州)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西林渡1号
项目面积:556平方米
建成时间:2021年10月
项目材料:外墙涂料、铝单板、钢、铝塑板、火山岩、微水泥、水磨石等
摄影/视频:CreatAR Images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俞挺授权A+设计师联盟发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