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广告

我的家乡我代言之洱海边的心灵驿站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依托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学会等国内外权威学府及机构,从事城市、建筑、室内、产品、策展、灯光和艺术等领域的跨界研究及实践。作品涵盖城镇更新、建筑和室内设计、展览展陈、灯光艺术创作等领域。设计理念强调人文关怀,历史与当代的对话,注重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关联性,擅长以跨界思维,研究型设计的方法来进行创作。工作室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中国乡村建筑设计,以微介入类型学的方法使衰落颓败的村落和社区得以复兴。

三文建筑致力打造媒体传播时代的全领域设计服务: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并不断突破其传统边界,尝试与不同门类设计的跨界互动,包括:整体规划与策划、灯光设计、旅游衍生品研发、公共艺术活动策划、产品设计等;注重前期策划,落地建造,后期经营与媒体传播之间的联动,将几者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三文建筑认为建筑设计必须走出自我划定的封闭系统,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相关学科,并设法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在这个打开、走出、接受、融合的过程中,全领域设计服务也许将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案例展示案例详情



编者按

       近年来,大理市双廊镇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闯出了一条高质量转型升级之路。双廊艺术小镇文化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双廊镇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国非遗旅游小镇。今天让我们跟随三文建筑一起走进——双廊镇大建旁村



鸟瞰©金伟琦


01  洱海海湾内的两处院子


        陶唐之丘民宿是一个改造项目,场地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双廊镇大建旁村,洱海的一个小的海湾内。民宿由两个独立的院子组成,院子之间有一条小巷。两个院子各具特色,也各有其优势。其中一个院子的三层建筑有着相对优质的洱海景观,被称之为“海景房”,另一个则有一个相对大些的内庭院,层高各不相同的建筑形成内向的围合空间,被称之为“庭院房”。



场地及建筑原貌©三文建筑


        前任民宿主是最早一批入驻双廊的“早鸟”。他租下了这两个归属于两个房东的院子开了民宿。经历了环洱海整治,疫情等,民宿行业逐渐步入专业化、网络化、视觉化,这家曾辉煌过的民宿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客房面积过小、缺乏公共空间、装修老旧等。这些都阻碍其往更精品化的度假酒店发展。于是,新业主:芒澍酒店管理公司,一个专业的酒店管理团队,接手了这两个院子,并找到了三文建筑来改造。



总平面图


改造后建筑外貌©金伟琦


02  先秦古籍与现代生活的文化碰撞


        新民宿的名字:陶唐之丘,灵感来自《山海经》,居九丘之中心的说法。所谓九丘之中心也就是大荒四经的中心观测点,得名于帝尧陶唐氏。因此,客房的名字均取自于《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和风水宝地,依据不同的房型赋予不同的名字。



建筑鸟瞰©金伟琦


        建筑师将“木、石、陶、土”作为整个项目质感层面的出发点,它们代表了回归人类质朴本源的希望。不同的肌理,不同的粗糙颗粒度,不同材料呈现不同的温度,使项目在感官层次上更为丰厚。


        在布局上,建筑师对两个院子的交通流线进行了梳理。庭院房北侧的巷子相对于两个院子之间的小巷更为通达,景观视野也更佳。设计选择这条巷子作为接送游客到店的主路。进入酒店区域内,第一个空间是酒店大堂,兼具前台接待以及咖啡酒吧功能。同时,大堂也是客人重要的分流节点,从西北一侧出口沿洱海向南走,进入海景房小院,从东南一侧进入内庭院,可达健身房、VIP茶室及餐厅。



由入口大门看向大堂©金伟琦


从水吧台看向大门©金伟琦



大堂地面及水吧台都沿用了室外地面及墙面材料 ©金伟琦


        将原建筑一层的客房全部打通,改造成开敞的餐厅。餐厅与大堂形成两个并置的空间,隔庭院而望。庭院成为了一个天然的缓冲区,如“呼”与“吸”之间微小短暂的间隙。员工办公室和员工休息室则被布置在了一层北侧和南侧的耳房,方便员工管理整个酒店区域。庭院房二层设置有4间客房,具有良好的庭院视野,三层设有3间客房,有独立的露台,可远眺洱海。原海景房共有18间客房,新布局将其两两合并,整合出9间视野极佳、宽敞舒适的大床房。


        建筑师与业主达成共识:减少客房数量,但保证舒适度和视野,完善公区配套设施。这些满足了人们对度假旅居质量越来越高的需求。同时,空间塑造上力求质朴简约,但舒适。新建筑希望呈现给客人一种追古溯源般的心灵归隐感。


03  叩响秘境,驻足停留 


        沿着巷子向水前行,左手边酒店的外墙面贴着大理当地的石材。在巷子尽头,酒店的大门谦逊地微微内退。门旁的墙体深入洱海方向,墙体上故意留了一个狭窄的洞口,在这里洱海的风姿绰约只是微露一角,勾引着你推门而入,一探究竟。



建筑主入口,白色的建筑墙体与深色石材形成对比©金伟琦


        进入大门迎接客人的是大堂。在最初的方案中,原建筑被拆除,坡屋顶改建成平屋顶,形成可上人的休闲平台,在洱海一侧新建屋顶无边泳池。在大堂的中心处增加一处炫彩玻璃装置,从地面斜穿出屋顶,形成一处具有视觉特色和戏剧性的空间节点。遗憾的是,由于洱海的生态管控和控制建筑风貌等政策原因,这些处理没能实现。



海景房院门,自然材料与当代材料之间的对撞©金伟琦


        退而求其次,设计只能对原建筑进行加固,对外立面进行调整。在大堂入口处设置大面积实墙,保留神秘感;进入大堂后,豁然开朗,大面积的落地玻璃使洱海风光尽收眼底。前台与咖啡吧台分别置于两侧,避免流线交叠。吊顶采用木格栅,微妙的角度变化在大堂上空形成了一条优雅的弧线,格栅之间隐约可见建筑的原始结构。


04  光影流动与用餐的仪式感 


        餐厅空间以当地石材和深色木饰面作为主要材料。对于原空间墙体的开洞形成了新的序列组合,形成空间的序列感。餐台处落地窗刻意压低高度,将庭院景色框入长卷中。洞口的收边用大理匠人的手工锤纹铜板勾勒,铜板在射灯的照射下,凹凸的造型上流动着紫红色的光。主墙的水纹灯饰及老木船形象将波光掠影的海面景观进行了重新的诠释。这些都回应了地域的文脉。设计尝试将自然肌理、匠人手工、现代科技三者相结合,寻求一种内心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餐厅空间,深色的石材配以传统锤击效果的铜收边©金伟琦


餐厅,对原墙体进行开洞,形成空间序列,端头墙上的老船木和水波纹灯,形成了空间中的主景©金伟琦


        室外的庭院是餐厅空间的延续:餐台既出现在室内,也是外立面的一部分,它延伸到庭院里,成为有故事的背景墙。水从餐台流出,滋养着繁茂的蕨类植物,几经扭转,叠级而下,流入圆形的水池。几条弧线划分出客人从大堂至餐厅的步行路径,配以青石板路、红枫、碎石铺地和水池,所谓“内为美食,外如美酒”。



庭院房内院,大堂和餐厅的透明立面形成室内外的水平渗透©金伟琦


05  情绪化的秘密隧道


        海景房的楼梯是半室外,最初的设计希望呈现一个更为现代、几何化的图景:不要瓦顶,每个休息平台增建不同角度的斜角,有的指向小巷,有的指向大堂屋顶的无边泳池。这样可以给本是枯燥的交通空间增加了一些视线上的变换,强化其与周边环境以及酒店内部环境的关联。但遗憾的是因为在保护区内,这种“大动作”没有被允许,最后的设计相对折中很多。



户外楼梯被塑造的具有雕塑感©金伟琦


        庭院房部分的楼梯将客人从公区引向相对私密的客房区。设计希望赋予它戏剧化的质感,并引导人的情绪转化:踏步的一、二级为石阶,略显粗糙的石头给人以深邃的岁月感。其他踏步由钢板制成,挺拔硬朗且被漆成了暗红色,配以具有神秘感的造型,楼梯间让人对后续空间充满期待。进入走廊,又是另一种感觉,依梁而做的半拱造型增强了走廊的序列感,弱化了长走廊的单调感。



依梁而做的半拱造型增强了走廊的序列感©金伟琦


楼梯的第一二阶采用石材©金伟琦



暗红色楼梯增加了戏剧性©金伟琦


暗红色的楼梯从半圆形墙洞探出©金伟琦


06  润物无声胜有声


        客房采用暖色调,米灰色的墙漆与胡桃木色的木饰面相结合,与洱海的蓝形成互补和对比。设计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16间客房形成几种不同的房型,包括:海景套房、庭院景观家庭房、庭院景观大床房、海景露台大床房和引流房。海景庭院中共有9间海景套房。考虑到原建筑的结构,只能拆除少部分墙体并进行结构加固。设计对洞口边缘进行了导圆角的处理,突出客房内温馨亲人的氛围,与餐厅洞口的硬朗形成对比。沙发及床都面向洱海,床尾处设有浴缸,大面积的落地窗消解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将大理的阳光引入室内,让客人的心境全部打开。



将原有承重墙开口,倒圆角,形成空间层次©金伟琦


米灰色的墙面,与洱海的蓝形成互补和对比©金伟琦



海景套房客厅©金伟琦


大面积开窗引入洱海景观©金伟琦



浴缸置于窗口可看到洱海©金伟琦


        原庭院房二层的走道位于西侧,这里恰巧为视野较好的景观面,客人需要经过其它客房的景观面进入自己的房间,这一点对于高端酒店的经营是十分不利的。设计对交通流线进行了调整,前走廊改为背走廊,节约了交通空间面积的同时,也保证了客房的私密性。家庭房:卫生间位于进门一侧,考虑到选择家庭房客人对私密性要求较高,将浴缸设置在卫生间内。原建筑的墙体自然而然地将两张床的区域分开,使其拥有各自的私密空间。



家庭房室内©金伟琦


家庭房在空间拐角处设置家庭房的另一处床保证私密性©金伟琦



家庭房休息区©金伟琦


庭院房三层卫生间©金伟琦


        对于家具,建筑师希望它们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于是与业主一起奔走于大理周边的村落,收集很多如沉船木,陶罐等老物件,并重新设计、加工,赋予其新的功能。如家庭房靠窗一侧,就摆有沉船老木打造的茶台,向人们诉说着双廊小渔村时代的生活。建筑师坚信,这些老物件上的痕迹,带着岁月的厚重,终会疗愈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疲惫的内心。




从村中收来的老木板以茶桌的形式重生©金伟琦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逃离城市,到可以享受慢生活的别处去。在此处,建筑师也与业主早早达成共识,双方都坚信在那种钝涩、斑驳、褪色的事物中存在着人们内心真正向往的慢生活之美。大家都希望这所水边的度假酒店能为那些希望逃离城市喧嚣的人,提供一处寂寥钝朴的海边驿站。











何崴、陈龙——为云南大理双廊镇代言


        三文建筑的两位创始人何崴和陈龙为大家推荐洱海西岸环海绿道,这里是一条大理必去的骑行路线,沿线可以观赏到洱海的绝美风景,同时环海绿道沿线设有骑行驿站,目前已经建成部分,其中5号驿站是三文建筑的设计作品,是以洱海的风帆为灵感的休息驿站,同时也是看洱海的观景台。




拍摄:金伟琦




Q:请您预测一下未来的民宿流行趋势?

        未来民宿的趋势预测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陈龙)认为返璞归真会越来越成为主流。未来的民宿设计可能会从“怎么去做设计”转变为“怎么少做设计”,毕竟真正不可复制的只有每个民宿拥有的独特的风景和精心的服务。设计在民宿整体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有意地后退一步,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网红”、“打卡”,让空间更有深度、温度。


Q:新旧建筑如何做到和谐统一?

        新建筑和旧建筑本身就应该是不同的,我们认为这种冲突是真实的,也是可以产生美的。新建筑和老建筑应该各自形成体系,两种体系可以是对立,也可以是相似,但是必须是完整的。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每个设计的不同之处。


Q:对于老房子的修缮改造,您认为需要注重那些方面?

        首先应该判断旧建筑属于何种结构类型,并制定相关的加固改造方案。其次则是在加建建筑的时候,尽量独自形成结构体系,与原始建筑不产生力学上的联系。我们曾经在宜昌改造过一个50年代的兵工厂,其中酒店大堂部分,表面上看新建筑和旧建筑是连接在一起,其实在结构上相互是没有力的作用的。最后一点则是应该注意旧建筑的历史信息保留。老建筑的魅力往往存在于带有历史斑驳感的墙体、构件,在设计初期就应该确定需要保留的信息主体,并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以保留完整的有用信息。




何崴(左)、陈龙(右)
何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三文建筑创始人、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陈龙,三文建筑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二十工作室课程导师。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依托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学会等国内外权威学府及机构,从事城市、建筑、室内、产品、策展、灯光和艺术等领域的跨界研究及实践。作品涵盖城镇更新、建筑和室内设计、展览展陈、灯光艺术创作等领域。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陶唐之丘度假酒店 
项目地点:大理白族自治州双廊镇大建旁村三组108号
项目业主:云南芒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何崴、陈龙
项目建筑师:孟祥婷
团队成员:刘泳、朱艳明、王梓亦、王东升、计然(实习)
设计内容:整体建筑改造设计、室内硬装设计、软装设计、景观设计、室内外照明设计
运营团队:云南芒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大理宏烨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200㎡
设计时间:2021年9月-2021年12月
建成时间:2022年10月
摄影:金伟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