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木生
1972年生于中国广东,现居中国北京。Farmerson Architects (房木生景观设计公司及共生建筑设计公司)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曾任中国乡建院总设计师。清华大学1992级1997届建筑学学士,中国景观建筑设计及乡村设计领域著名设计师。房木生及其事务所认为人类及个体所做之事,是一种此时此地独特的“遗产”,如蝴蝶效应般对时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房木生认为设计是一种人生修行,通过设计实践深入挖掘场所蕴含的历史、自然精神意义,充分利用此时此地的材料和手段,强调独特性和共生性共存的设计操作,达成不辜负“遗产”的使命意义。
编者按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2018年全县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尽管如此,康县却依托自然生态优势谱写了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再到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发展“三部曲”。近五年来康县共接待游客12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98亿元,“美丽经济”已经成为康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今天,让我们跟随建筑师房木生一起走进——康县长坝镇吴坝村。
“蛟龙在水” ©共生风景
01 山水人文整合
共生建筑的负责人房木生及其团队受邀来到了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全域走访了各个乡镇和重要村落,之后就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等问题与当地政府进行研讨。在有限的资金投入、已有基础设施及交通区位等方面衡量,决定开发康县中部的最高峰青龙山,形成一片集乡村、自然和会议元素等组成的旅游度假区,并先行建设一个全域旅游游客服务中心。
康县游客中心布局分析 ©共生建筑
康县游客中心部分手稿 ©房木生
连接山水的场域 ©共生风景
于在建的青龙山旅游度假区入口区设置游客中心,是整合这里山水人文的一个动作。设一大水面倒映山川建筑;立一笔架山形室外展廊作照壁;建龙形建筑连两岸山势;布萌虎乐园、舞台等于其间丰富人气空间。共生建筑团队以传统风水格局出发,诗意排布文房四宝意象,让文旅设施与山水画意共生。
回应青龙山的游客中心 ©共生风景
自然河水边的建筑 ©共生风景
蜿蜒的建筑形成院落 ©共生风景
建筑连接两岸山势 ©共生风景
透过框景亭廊看建筑 ©共生风景
02 传统转译
蜿蜒起伏的整体线性瓦面屋顶;弯折自然形成的南北院落;由“廊”、“架”、“间”、“榀”传统木构发展出来的空间组合及构筑方式;瓦顶、石木墙及台阶三段式的建筑立面形式,皆与当地民居建筑神似,却也进行了当代化的转译。游客大厅背面布置为旅游展厅,屋顶转化为观景平台,此处汇集三面坡顶下来的雨水,设计师将水汇合进从山上引来的自然河水中,一起流入大水池,设计了立面瓦墙、龙头吐水和块石散置等元素。这里也成为向“四水归堂”等传统空间致敬、建筑与自然共生的“天水庭院”。
建筑弯折形成南北两个庭院 ©共生风景
廊架形成的开放灰空间 ©共生风景
游客大厅外墙 ©共生风景
游客大厅外景 ©共生风景
汇集屋顶排水及上游河水的“天水”院落 ©共生风景
吐水龙头 ©共生风景
台阶与水的互成关系 ©共生风景
临水台阶与开放的建筑外廊 ©共生风景
临水的“天水院落” ©共生风景
03 居游聚落
屋顶的高低起伏,让其下的空间可操作为一种丰富的状态,成为一个开合有度的聚落。建筑榀架的“廊”为交通空间,由楼梯和廊子形成,上下左右游动,串起各处功能房间和平台,设计师称之为空间之间的“双龙戏珠”。有屋檐、廊、及体块之间的虚空间,包括龙尾部分开放的观演台阶空间,组成一个变化丰富的开放系统。整个建筑以一种易识别、开放、谦和、景观丰富多变的姿态迎接到访的游客们。
康县游客中心功能体块分析图 ©共生建筑
“龙尾”部分成为社区露天电影观影场 ©共生风景
尾部开放的观演空间 ©共生风景
开放的院落空间 ©共生风景
建筑开放的灰空间 ©共生风景
“廊”、“架”空间组合形成的丰富形态 ©共生风景
柱间灰空间 ©共生风景
游客大厅入口室内 ©共生风景
游客大厅室内 ©共生风景
游客大厅室内屋顶 ©共生风景
04 表意建筑
作为一个面向普罗大众的游客中心建筑,建筑师直面“表意建筑”,让建筑以民众易亲近识别的形态出现。在青龙山旅游区的上位规划中,“龙”文化以“蛟龙在水”、“见龙在田”、“游龙在山”等分段表述。因此在“蛟龙在水”位置,建筑师直接以空间形态答题。建成后雅俗共赏之。
路边的建筑夜景 ©共生风景
水边的”蛟龙“建筑 ©共生风景
游龙似的屋顶院落 ©共生风景
以一棵七叶大树(当地称为菩提树)开始的庭院空间 ©共生风景
错落的屋顶形态向山地民居致敬 ©共生风景
建筑昂首摆尾向山延伸 ©共生风景
康县游客中心总平面图 ©共生建筑
康县游客中心建筑及环境平面图 ©房木生景观
房木生——为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代言
房木生的家乡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是离珠三角最近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地区。前些年他为家乡设计建成了包括瑶族博物馆、县城风貌改造、石泉山公园等项目,深受当地及外来游客的赞誉。他为大家推荐新设计建成的一个景点:万山朝王一生一世桥,一座以爱情为主题的观景桥,希望到访的客人在观赏壮美山景时,也能体验到设计带来的爱之深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牛皮酥。干的牛皮,经过燃烧、捶打、洗净,与黄豆及当地一些山野香料一起炒制,吃起来香酥脆嫩,美味。
拍摄:房木生
Q:请您分享一些在乡建项目中的经验和方法?
首先,乡建是解决乡村振兴发展中建设层面的问题,设计是针对问题去提出的,针对现状和将来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要适度,想得更周全一些,不要因为设计反而带去问题。比如设计项目的维护、运营、使用方式的开放性等问题。因此,基于乡村人才紧缺、维护资金紧缺、使用可能多变等现实问题,我们在设计中不过分追求建筑景观的“完成度”、“设计感”、“当代性”等被精英建筑圈认为政治正确的金科玉律,而是保持适度、开放、节约等基本判断和方法。其次,乡建中,我们是“硬件”的设计者,但发现如何使用场所、由场所激发出来的活动等“软件”才是最重要、最具有生命力的,“一切坚固的东西终将烟消云散”。因此,基于“软件”的硬件设计就很重要。我当过近五年的乡建院总设计师,在乡建院,我们往往“软硬兼施”,软件方面在乡村做综合合作社,做社区营造,通过内置金融方式将乡村的人、物因素组织起来,然后同时做硬件的改造建设。硬件的设计建设结合软件的指导,就会有目的得多,我们把自己当作了主人,去发现问题,通过设计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乡村建设设计中,就没有了普通建设项目的“红线”,物理空间上没红线,空间使用上也没红线,红线通过设计师去发现和平衡,比如:怎么花最少的钱解决最多的问题?怎么充分利用空间?怎么让建设的项目雅俗共赏?等等。
Q:在现代和乡土之间如何找到平衡?
现代,或者说当代,是作为设计师在设计项目时需要表达的标准。这个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确实是正确的,当代要有当代的信息呈现。但从当下的人,包括具体使用建筑空间场所的人之角度来看,却往往不一定只是现代或者符合“当代”的元素就能满足的。这就往往产生了矛盾。一些很有名的建筑,甚至被公认是“当代名作”的建筑作品,在使用及实用方面却不尽人意。从建筑师“作品”的评判角度出发,往往越是纯粹,越有辨识度,越是“现代”或者“当代”,甚至只是空间及外形越“上相”,其“作品”的含金量就越高,反之,就会吃亏。在乡村,建筑和景观不是纯粹艺术,我个人感觉不太适合将设计师的个性纯粹赋予其上,设计应谦和的共生,而非高傲的挺立。因此,要问我如何在现代和乡土之间找平衡,就如写书法一样,在设计时有基本的预设和价值判断,我往往在动态过程中做出平衡,该乡土的时候,向乡土学习,该现代的时候,去勇敢创造新的样式。
Q:回顾这些年的职业生涯,您对设计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我非常享受作为职业设计师的生命体验。我觉得,设计师所有的创作、所有的营造,是可以作为一种介质媒介,让身处空间其中的人能感受和体验到对自然、对文化、对生活生命等之美妙细微、之积极乐观、之感染动人。因此,设计作为我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表达手段,反过来我自己也得努力去追求发现美,去积极乐观,去深思感动。
房木生
1972年生于中国广东,现居中国北京。Farmerson Architects (房木生景观设计公司及共生建筑设计公司)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曾任中国乡建院总设计师。清华大学1992级1997届建筑学学士,中国景观建筑设计及乡村设计领域著名设计师。房木生及其事务所认为人类及个体所做之事,是一种此时此地独特的“遗产”,如蝴蝶效应般对时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房木生认为设计是一种人生修行,通过设计实践深入挖掘场所蕴含的历史、自然精神意义,充分利用此时此地的材料和手段,强调独特性和共生性共存的设计操作,达成不辜负“遗产”的使命意义。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康县全域旅游游客集散中心
项目类型:建筑
项目地点: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吴坝村
设计单位:Farmerson Architects 共生建筑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设计内容:建筑、室内及标识系统
主持建筑师:房木生
设计项目组:苏亚玲、黄寒国、王坤鹏、修琳、马家乐、严景业、赵云飞、白雪峰、刘芳、刘玉敏、刘欢
景观设计单位:房木生景观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施工图合作:北京华巨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银广厦集团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设计时间:2022.1-2023.3
建设时间:2022.5-2023.10
建成状态:建成
建筑面积:2045平方米
建筑材料:钢材、仿木铝板、灰黑色青瓦、玻璃、砂岩、花岗岩、无机磨石、外墙涂料等
撰稿人:房木生
图片摄影:共生风景